吕清江和他的“红色珍藏馆”
- 发布日期:2019-10-17
- 浏览次数:620
在渤海街道兴隆新城社区有这样一位退休老党员,他平时最爱穿一身绿色的旧军装,他把他家打造成一个党员红色教育微基地——“红色珍藏馆”,隔三差五召集社区的老党员、志愿者、居民群众,宣传讲解党的理论知识,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提出宝贵建议,解决矛盾纠纷。他的名字叫吕清江。
打造“红色珍藏馆”
提到吕清江,小区的居民几乎都认识他,因为他家楼前,长年树有一面国旗,他用这种方式来感恩党、感恩国家,表达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爱国情怀。
吕清江退休生活孜孜无怠,他家的党员红色教育微基地“红色珍藏馆”别看面积不大,吕清江当时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屋内所有的摆设,都是他精心设计的,别有一番意义。书屋的西墙上挂着“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前辈光荣传统,永远跟党走”的标语,下面有毛主席语录、毛主席挂像和入党誓词;东墙上有书架,架上摆放着《选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党的理论书籍;屋内的小炕上规则地摆放着军被、军帽等革命老物件。
每当党员群众去他家参观,他都会担任“红色珍藏馆”的义务讲解员,热心地为人们讲述每件物品背后的故事。他还经常召集楼前楼后的老党员共同学习党史、党的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为党员们提供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平台。
常去他家参加学习活动的老党员王成和说:“这些老物件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爱祖国,感党恩,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红色家风代代传
吕清江的父亲叫吕守本,已于2014月去世。老父亲生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并火线入党,在元山战斗中任尖刀排排长。回国后,体内仍存多块米粒大小的弹片,转业后分配到营口大石桥镁矿。1958年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务农。他的事迹如今已载入兴隆台区民政局建国功臣档案中。
吕清江参加工作那天,他父亲就对他说:“你得干出样来,不干出样来,我不认你。”老父亲生前经常教育孩子们要走正路、做好人。他们家兄弟多,如果在外面打架回来,他父亲一定先教训他们,要他们先正自己,再正他人。
吕清江回忆,1969年,珍宝岛战役打响,吕清江的哥哥参加了战役,母亲得知消息后担心他哥的生命安危,急地直哭。他父亲从小队上回来,一进屋听说了此事,当时就对他妈吼道:“哭啥哭,有啥可哭的,儿子是保家卫国去了,那是咱家的光荣。”然后又对吕清江说:“你赶紧去给你哥写信,叫你哥敌人来了往前冲,别后退。咱不往前冲,谁往前冲,我们在朝鲜战场上就是一直往前冲,才打赢了美国鬼子。”
吕清江说:“我们兄弟6人,有5个是党员,我妻子、儿子、女儿也都是党员。我经常回想起父亲那种精气神,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们向前、向前、再向前,如果我们思想不进步,首先就对不起我的老父亲,我们家不允许有落后分子。”
服务人民报党恩
“为党分忧、为人民谋幸福。”这是吕清江心中不改的使命。1986年9月,吕清江路过沙岭镇时碰到一对母子,儿子正在发烧,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一天也就一趟公交车,如果等到公交车到了再去医院,孩子可能就烧坏了。那位母亲见吕清江骑着跨斗摩托路过,就急忙喊住了他,求他救命。他二话没说,就把人送到了辽河油田第二医院。因为家里有事儿,连名字都没留下就急匆匆地走了。后来那位母子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他,万分感激之下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十个大字:谢救命之恩、当永生不忘。像这样扶危助困、助人为乐人的事在吕清江身上数不胜数,他基本是走到哪里,好事儿就做到哪里。
很多居民把吕清江当作学习的榜样,但他却觉得自己是很平凡的,一辈子也没做什么事儿。他常说,“党员本身就应该这样的,要勇于担当,为党尽责,用自己的忠诚和血性,铸就共产党人的精气神,为社区居民谋幸福。”
吕清江,就是这样一位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时时刻刻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