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必威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要闻 >betway必威体育

油田五十载 三代谱赞歌——付文飞一家老少接力献石油

  付炜,1930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1949年11月参军,1953年转业并在西安石油学校学习,1957年毕业分配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采油二厂,历任技术员、调度主任等,1975年调到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生产科及技术推广站工作。1990年退休。

  付欣,196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1976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运输处司机、兴采厂地质大队司机工作。1982年到辽河石油学校学习。1985年毕业后先后担任辽河石油勘探局局长办公室秘书、副科长、机关车队教导员,油田公司机关小车队队长、设备管理部副主任。

  付文飞,1986年出生,中共党员,200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在兴采厂作业二区参加工作。2012年任作业二区采油四站副队长,同年研究生毕业。2014年任生产组组长。2017年年底任见习副区长。

爷爷的“长征”—— “石油人站起来是一座山,躺下是一条河!”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爷爷响应号召,从克拉玛依来到了辽河参加会战,就此扎根在了这片土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辽河石油人。

  在我的印象里,爷爷书柜中的一本英汉词典和几个录音磁带是他的宝贝。那是爷爷在兴隆台采油厂工作时,现场很多进口设备的说明书和操作规程都是英文,使用操作和维修保养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在信息通讯不发达的年代,爷爷依靠这几盒录音磁带和石油英汉词典,自学英文,将说明书翻译整理,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行。

  我最喜欢爷爷讲的那些故事,跨度从西北的黄沙大漠到东北的荒凉碱滩,在横穿了大半个中国的“长征”里,有“雪花如拳风沙卷”的奇诡天象,有“月透破帐星满天”的文艺浪漫,有“口号一声震天响”的浩然气魄,有“千条油龙初探海”的宏大场面。讲到最后,爷爷总是笑着用手杖敲着我的脑袋,用一句“不吃苦可不行啊”作为结束。

  “这哪里是苦嘛,明明很有趣啊!”那时的我总是这么想。但当我渐渐长大,才明白爷爷那些故事的背后,是他的创业“长征”岁月:响应“天南地北来会战”的号召,和千千万万石油人一起来到了辽河油田,成为第一代创业者,走的是泥路,住的是帐篷,吃的是定量的窝窝头。因为长期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爷爷的腿一直不太好,天冷或者潮湿时就会冰冷、肿胀、行动不便。可是爷爷和他的伙伴们从未觉得苦,正如他经常唱的一首歌中所写:“石油人站起来是一座山,躺下是一条河”。

  爷爷他们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理想,秉承“革命加拼命”的艰苦奋斗精神,战胜了沼泽、碱滩、苇塘等不利的自然环境,经受住了地震、洪水、冰雪、井喷等各种考验,在极其复杂的地面和地质条件下开发了一批高产油气田。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正是爷爷那一代辽河创业者,以易老的生命,换来了辽河不老的今天,让辽河油田这枝绽放50年的石油之花仍然“分外香”!

父亲的“背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辽河会战曙光已现,油田发展步入快车道。在那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时代,我的父亲参加工作,成为众多辽河建设者中的一员。对我来说,小时候对于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背影。

  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操心成了他的常态,往往一通电话召唤,留给家人的就是匆匆离去的背影。作为车辆管理人员,保障安全行车、使命必达,是本职工作的要求。还记得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大雪纷飞,电视里春晚正开播,热气腾腾的饺子刚摆上桌。父亲接了一个电话,多台车辆途中受阻。他急忙吃了两口饭,在奶奶和妈妈关切的目光中走出家门。父亲组织队伍将被困车辆和人员逐一接回来,又重新安排路线和方案,在时限内将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等雪停风歇,父亲再回到家时已是大年初二。面对爷爷的支持和我的不理解,父亲没有多说什么,热了饺子,吃完就补觉去了。

  偶尔几次去他的单位找他,看到的也是父亲专注工作的背影。车辆是连续运转的精密设备,加油、修理、清洁、保养……决定了车辆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原始的人工加油操作和流程繁琐,存在管理漏洞,父亲引进自动加油机,将车辆加油效率提高了一倍。在车辆维修上,父亲精打细算、货比三家,让车辆运行损耗和成本逐年递减,利润创效逐年提高。这种能力也影响了我家的生活,退休后的父亲成了“购物高手”,总能买到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

  父亲是辽河建设者中的一员,是为辽河油田发展壮大贡献青春年华的一代人。他们于大处舍己,于小处精细,付出得无私而彻底,奠定了继往开来的辽河格局。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父亲他们一代人以持之以恒精打细算的发展韧劲,筑牢了坚实基础,让辽河油田在风云变幻中有着“寥廓江天”的底气,更有着“胜似春光”的前景!

我的“征程”——成为一滴“石油”,汇入辽河发展的洪流。

  1986年,辽河油田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三大油田。也是在那一年,我呱呱坠地,成为了这个石油家庭中的第三代。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辽河。也许是流淌在骨子里的石油血脉,也许是爷爷的故事和父亲的背影,让我对采油有着莫名的亲切感。在单位如家的氛围里,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支持下,我很快适应了采油一线的工作,真正成为了一名辽河石油人。

  2017年,我走上兴采厂采油作业二区见习副区长的岗位。面对勘探开发了近半个世纪的老作业区,我国第一口“双千吨”高产井马20载入史册;“冰火七英雄”的赞歌穿越时空持久吟唱,我怀揣着激情与梦想踏上了助力老区稳产的新征程。

  在工作中,我和同事们把油井制度参数的调整与作业对管杆泵设计的调整结合起来,针对泵效低、检泵周期短的油井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油井泵效和检泵周期有了大幅提高;把油井清防蜡和降本增效、地质作业设计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清防蜡方式方法,减少入井水量对产量影响,同时减少对地层的污染;把停产井挖潜和地质查找油井剩余潜力结合起来,开展停产井复产和收油收气工作,形成对产量的有力增补。

  自喷井管理的好坏将影响到全区油气产量。通过与技术人员结合油井动态资料深入分析,我发现,井数占全区油井5%、产量占全区50%的自喷井,由于地层能量不足、边底水突进等原因,会出现各种“小毛病”,稍有不慎,就会停喷。

  为了延长油气井自喷时间,我带领技术骨干结合自喷井的生产特点,进行“差异化”管理。设定替喷压力下限,一旦下降至下限值时,第一时间采取替喷,消除井筒积液,并动态调整油嘴,保证小压差生产。马古-H105井、马古-H209CH等5口井已维持自喷5年以上。

  水合物堵塞管线节流,也是导致自喷井“气短”的重要原因之一。马19-12-13井措施后正值冬季,出现严重的节流现象,起初我们在油管加甲醇焖井和替喷效果不佳,经过分析,安装了套管加药缸加甲醇,既利用油套环空成功抑制了油管和套管节流,又能在油管加甲醇焖井时,切换套管生产,保证生产时率。

  对于非自喷井,我同样采取“差异化”管理深挖潜力。利用大洼油田数字化设备,认真核对油井液面,结合产量和生产参数,对46口井采取控套生产,安装定压阀16个。在提高泵效的同时,增加天然气65万立方米。

  作为新一代辽河石油人,我们结合信息时代变化和一线工作需要,将生产数据、管网流程图等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让采油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

  这段工作经历也让我对爷爷的故事有了新的体会。在冬夜的井场上,为了让一口自喷油井气举恢复生产,我和同事们守在现场两天一夜。冷风透着工服棉袄往里钻,我们抱着伴热管线取暖,时刻观察生产参数变化,那是爷爷故事里的风雪如刀;待到云开见月明,油井终于稳定自喷,我和同事们高兴得想吼上两嗓子,那是爷爷故事里的慨当以慷。

  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父亲。孩子发烧刚去沈阳看完病,工作出现紧急情况需要立刻赶往现场,我离开家时看到女儿的目光,犹如当年的我一样的不解,那一刻我理解了父亲的背影,那是使命;当我和同事们鏖战了三天两夜,终于将现场处理妥当,急切归家的时候,我理解了父亲的背影,那是责任。

  我们这一代辽河石油人,是在祖辈、父辈的辉煌成果上,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辽河发展的推动者、未来的奋斗者、远景的实现者。像祖辈、父辈一样,成为一滴石油,从祖国汲取力量,在大地奔腾流淌,滚滚如潮推动祖国走向繁荣富强。我很荣幸,成为这“一滴石油”,把自己的心血与汗水都融入到辽河油田发展和祖国石油事业的洪流中,在不懈追求、不断向前的过程中,实现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人生价值。

  正值辽河油田开发建设50周年,我祝贺辽河油田如火如荼的昨天,祝福辽河油田蓬勃发展的今天,更祝愿辽河油田美好远景的未来。(信息来源:“掌上辽河”手机APP)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180余家企业告别用工难——兴隆台区2020年春季“互联网+就业”大型网络招聘会圆满收官...
下一篇: 白衣执甲战新冠 桃花开时君凯旋 兴隆台区达康肾病医院两名援鄂医护人员胜利回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