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青年坚守乍得“辽河之家”
- 发布日期:2020-05-21
- 浏览次数:595
五月的非洲,稀树草原,雨后的大太阳,晒得茅草屋顶仿佛蒸气升腾。
在辽河油田首个海外EPCC项目乍得油田LANEA区块,4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施工现场的车进进出出,上下班的工人成群结队。如今,疫情之下,这里成了一座“孤岛”,7名辽河青年就驻守在这个刚刚建成不到2年的“辽河之家”,他们抓好疫情防控,做好生活保障,让宝石花的光彩更加闪耀。
“管家老丁”的记录本
“5月15日,今天基地中方员工的体温分别是……乍得籍雇员的体温分别是……当前基地各项防疫物资余量是……”丁楠是辽河工程公司驻乍得项目部的副经理,他的记录本里每天开篇都要记录下这些内容情况的动态变化。
3月19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逐渐扩散,乍得政府决定封国,停止所有国际航班运营。
中国石油海外疫情防控的工作重点,由单纯的防止国内疫情输出扩散,转变成海外项目疫情防控和防止境外疫情回流两项工作并重。
辽河工程公司乍得项目部结合海外疫情形势的变化,持续落实好集团公司“一国一策”“一项目一策”“一人一策”的疫情防控策略,对疫情防控实行升级管理,第一时间建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保证项目部的防疫工作顺利开展。
他们实施24小时轮流值班巡逻,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置营区内发生的一切突发状况。提前储备了满足3个月的生活物资和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疫用品。
组织实施了3次疫情防控应急演练,使项目所有人员均能做到熟悉营地内外发生疫情、疑似病例时进行隔离和紧急撤离的处置流程。
“菜农小蒋”的菜园子
乍得地处于非洲内陆,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基本依赖于进口。平时在市面上已属于稀缺物资,疫情的蔓延让这些食材更加难求。且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即使买到了,也很难储存。如何尽可能的丰富餐桌,成了他们的一个难题。
只有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项目部在现场营区内开辟了一块百米见方的菜园,行政部蒋洋主动担任起了“菜农”的职责,种上能在当地成活率较高的韭菜、茴香和黄瓜等蔬菜。
“90后”的蒋洋在国内从来没接触过种菜,一切相关知识都要从头学起。他从网上查找“种菜秘籍”,然后带领乍得籍雇员开始沤肥、翻地、打垄、播种、浇水、搭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来的努力,他们的餐桌上终于出现了拍黄瓜、韭菜炒鸡蛋、茴香馅饺子和煮玉米等之前从没出现过的菜品,既丰富了全体人员的饮食,也为疫情期间外来物资无法转运的极端情况提供了自给自足的坚实保障。
文武双全的“牛大师”
“孤岛”的生活是非常封闭的,相比客观环境,更难熬的是寂寞。
而如今,这7个人均已留守非洲180天以上,营区内还有6名当地雇员,如何稳定大家的情绪成了项目临时党支部首要解决的问题。考虑到乍得目前物资运送困难,人员无法动迁的实际,项目党支部及时与公司本部工会进行沟通,双方群策群力,决定为项目人员送去云课程。工会向油田公司太极拳协会求助,将完整的太极课程打包发送给项目部,经过2天的漫长传送,课程到达了项目部人员手中。
安全部经理牛元镇自告奋勇决定带领大家开始学习这一国粹。既强身健体又修身养性,“每日一拳”成了项目部人员每天最期待的户外活动。
头发长了,是“孤岛”上的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加之当地气候炎热,很容易因为这一“小问题”产生急躁情绪,影响工作状态。
牛元镇这时又主动当起了整个项目部的“托尼老师”。这份“副业”,他从第一次来到乍得开始,已经兼职了3年。手艺也日益炉火纯青,从最开始简单的推平头,到现在可以剃出好看的层次,大家的个人形象都在“牛大师”的推子中逐渐完美呈现。
海外防疫形势虽然严峻,但保生产仍是项目部的第一要务。
3月26日,乍得项目顺利投产一周年。在投产保运期间,项目部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认真对待业主在生产运行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大到设备维修更换配件,小到更换灯泡、螺丝钉,他们都耐心细致予以解决。
截至5月4日,乍得油田LANEA区块连续安全生产运营400天,投产首年便达到设计产能,辽河项目部得到了业主和使用方的高度认可。(按照当地项目管理要求,在封闭园区内,中方员工之间可以不戴口罩,外籍雇员出房间必须戴口罩,所以照片中中方人员没有戴口罩。信息来源:“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