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刑满释放人员铺就温暖回“家”路
- 发布日期:2021-08-05
- 浏览次数:1322
今年6月30日,兴隆台区司法局接到凌源第四监狱的电话——服刑人员王某某将于7月8日刑满释放,其户籍地址为兴隆台区创新街道。
司法局承担与监狱衔接安置刑满释放人员的职责,而安置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与家属取得联系。创新司法所工作人员拨通监狱提供的家属联系电话后,对方称与王某某只是朋友,并没有亲属关系。司法所再次与监狱方联系后得知,王某某早年离异,有一子失联多年,监狱对其子信息一无所知。电话中,工作人员还获知王某某服刑期间患有脑出血、癫痫、小脑萎缩、帕金森综合征,已丧失基本行动能力,属于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
一时间,“送到哪儿?和谁对接?由谁管?”成了摆在司法局面前的一道难题。
王某某的情况让大家意识到此次衔接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局长周晓东第一时间向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金振颖,副区长刘智汇报了这一情况。区领导高度重视,责成司法、公安、民政、街道联合行动,务必妥善安置,并做好后续救助工作。
经公安、民政部门核实,王某某入狱前离异两次,对两任妻子和一女一子均有严重的家暴行为。女儿幼年时随母亲改嫁,“父亲”这个词一直是她心灵上的一道疤。儿子与母亲相依为命,王某某对他们母子造成的身心伤害至今未愈。司法局工作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几番劝解,两个孩子对王某某的赡养问题仍然非常抵触,勉强同意每月出少量赡养费。
无亲可投、疾病缠身的王某某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时唯一能让他有长期稳定住所并得到日常照料的办法就是由民政部门协调养老机构接收,并为其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这时,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兴隆台区养老机构只接收本辖区户籍人员,而王某某服刑12年,户口已经注销。
情况复杂,时间紧迫,兴隆台区司法局党组做出了“临时安置,平稳过渡”的决定。 7月8日凌晨,由创新司法所、创新街道丰裕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爱心小分队”驱车4小时到达凌源,将王某某连扶带抬送上车,平安接回,临时安置在兴隆台区某旅店。区司法局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看护,并为王某某购置生活用品、食品、药物,还细心地买了好几套柔软透气的内衣供他换洗。王某某体弱怕凉,但是值班人员都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伏天不开空调,一守就是12个小时,其间还要为王某某翻身、擦洗、喂饭、喂水、清理大小便,谁也没说一个“不”字。卧床的病人最怕便秘,小伙子们想方设法买来王某某爱吃又易消化、润肠的饭菜,谁也没抱怨一句“麻烦”。白班还好,夜班不能睡觉,他们就一遍遍用凉水洗脸,坐着挺不住干脆就站着。在王某某起夜或者有需求的时候,照顾得无微不至。一天中午,王某某因排尿困难,身体极度不适,创新司法所所长唐聪立即找到老同学——某医院ICU护士帮忙。当对方得知王某某的情况非常危急,多耽误一分钟就有可能膀胱破裂伴随生命危险时,立即来到旅店帮忙导尿。从接通电话到导尿成功,整个过程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王某某皱着的眉头舒展开了,眼角有些湿润,他吃力地抬起手臂,颤抖着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瞬间,这个手势,胜过千言万语。为了一句庄严的承诺,16名年轻的司法工作人员默默坚守了近20天,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践行了司法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与此同时,兴隆台公安分局社区警务大队和创新派出所民警追根溯源,查阅大量原始户籍档案,并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到王某某服刑期间正值兴隆台区行政区划调整,其户籍所在的丰裕社区目前归属创新街道,而他入狱前归属兴隆街道。经审批,公安分局为王某某恢复户口并落户于创新街道集体户。7月15日,王某某在病榻上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户口本。鉴于其行动不便,又急需办理低保,本着“特事特办、简化程序”的原则,社区警务大队民警来到临时安置点,为王某某采集指纹,办理正式身份证仅用了十天。
临时安置和户籍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是长期安置。区司法局和区民政局工作人员通力合作,为王某某寻找适合的养老机构,并为其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和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争取最大限度的帮扶。但是他们也在两周以来的实地考察中发现,帮扶资金远不足以支付养老机构的费用。此时,区领导再次批示:要保证王某某得到应有的照料,费用问题政府可以协调解决。
7月26日,区司法局工作人员将王某某护送到唐王府老年公寓,同时为其购买了生活必需品和6种口服药。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个月来,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多部门的共同努力,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让身处困境的刑满释放人员终于有了温暖的“家”。(文:孙鹏 区宣传事务服务中心 张晔 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