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感悟石油精神 钻工村社区“老钻儿”回家主题教育基地成为宣讲新阵地
- 发布日期:2022-09-16
- 浏览次数:392
“石油大军战荒原,寂静旷野人马欢,风吹雨打歌不断,泥泞井场篝火燃,人拉肩扛钻塔立,铺天盖地笑暑寒……”一走进兴隆街道钻工村社区的“老钻儿”回家主题教育基地,便被《钻工村赋》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带入了石油钻井人的奋斗豪情中。
社区书记杨艳介绍说:“‘老钻儿’回家的前身是社区党史馆,为了办得更具特色,我们就想到了应该结合钻工村的历史,也就建成了如今的‘老钻儿’回家教育基地。”
“老钻儿”回家主题教育基地集中而丰富地展现了老石油工人们的工作场景,弘扬了忘我拼搏、艰苦创业、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等石油精神。当时建设教育基地的提议也得到了广大钻井老工人们的支持,他们纷纷捐赠出自家珍藏多年的老物件以供陈展,让教育基地的历史感更加厚重。
手套、大头鞋、雨靴等作业装备,铁扳手、榔头、秒表等钻井工具,暖水瓶、饭盒、瓷罐、手电筒,这些“老钻儿”当年的生活用品静静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更有粮票、石油徽章、工作日记等时代特有物件,虽然破旧却镌刻着岁月的印记。其中有一件石油工人的棉工作服,也就是俗称的“道道服”,背后还有个感人故事。“道道服”捐赠人许召军是一名老石油,听说社区要建“老钻儿回家”的消息时,想起如今在山东枣庄居住的弟弟那里,有一件自己当年曾舍不得穿而赠送给弟弟的“道道服”,于是他马上联系弟弟,把这件‘道道服’快马加鞭地邮寄送到了社区。
在老照片展示区域,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下了“老钻儿”们“我为祖国献石油”那种无私无畏的石油精神。这里有辽河会战小组在“兴4井”井场召开会战动员大会的生动画面,有800名石油工人奋战“红3井”的感人故事,有工人们踏着泥泞齐心协力将百斤重的大闸门抬向井口的振奋瞬间,还有32617女子钻井队“巾帼不让须眉”的奋斗场景。此外,还有一组组反映时代变迁的照片,可以看到钻工村社区从帐篷到平房到楼房再到楼区的变化,看到技术服务、石油冶炼、化工等钻井新技术的日新月异。
厅内电视上播放着油田家属们自导自演的短片《油田母亲》,再现了油田家属在前线开荒种田、挖坑修路的故事,展现了一代代钻井人为油田建设不畏艰难、攻坚啃硬的革命精神。
看着眼前的井架子、泥浆罐、运输车等模型,前来参观的刘先生不禁感慨万分。身为一名油二代,他仿佛回到了当年在油田奋战的时光。“看到这些老物件就像是回到了从前,当时条件差、作业艰苦,现在的工作环境可是比我们当年好太多了!”刘先生说。
自2021年正式开馆以来,“老钻儿”回家已经迎来了60多个团队,包括中小学生、石油工人等参观群体,累计接待人员达两千余人次。杨艳说:“如今,退休的党员、‘老钻儿’们虽然身不在岗,但心在岗,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当好社区的宣传员、联络员、服务员、调解员,在这个家中继续发挥着余热。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基地,将‘老钻儿’精神传递下去,让betway必威体育的人感悟红色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betway必威体育“钻工村”名字的由来,杨艳介绍说,石油大会战初期,辽河油田按照“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这一方针来进行矿区的规划布局。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主战场的不断变化,职工队伍的生产、生活基地也不断迁移。在这种背景下,钻井指挥部在此地为十多个钻井队的钻工们建起了职工大食堂和职工宿舍等设施,后来这个生活基地被改造成一户一院的家属区,“钻工村”由此得名。(文/摄 封珊 区宣传事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