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必威体育

图片
内部办公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要闻 >头条

看兴隆台区如何玩转“文化+”——盘锦市新兴城区摆脱文化积淀的路径依赖,勾勒文化图谱

发布日期:2025-09-19 浏览次数:0

写在前面

  盘锦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建成于1986年的城市核心区——兴隆台区更是年轻,全区没有一栋超过半个世纪的建筑,这里的老砖老瓦如果拿到临近的县区根本不入眼,这在注重挖掘文脉、讲究文化传承的今天,发展文旅产业似乎是一种先天缺陷。

  然而,今年的兴隆台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却明确提出:全力推进“文化+”发展,做好“引客入兴”文章,打造盘锦全新文化旅游目的地。

  看似反差的背后,是兴隆台区打破对文化积淀的路径依赖,强化文化设施建设,以连片成荫之势辐射全区乃至全市,从无到有勾勒文化图谱,拉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秋天来了,收获季节也来了。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兴隆台区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在这个城市会客厅,文化的张力越发明显,文商旅融合核心区的功能日渐突出。

再造文化基因 博物馆群崛起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法艺术中心、东北地区美术会展最为密集的中心区域……这一连串响亮名号的拥有者,是位于兴隆台区辽河文化广场东端的工业风建筑——辽河美术馆,当下正在举办第三届辽宁省美术作品双年展暨第七届辽宁美术金彩奖展览。

  展厅内,有的观众在油画前认真赏析,有的在雕塑作品旁静心感悟。展厅外,游客摆出各种姿势拍照,停车场超过半数车辆为外地车牌。看着这一切,辽河美术馆馆长胡永桥陷入沉思。

  2004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棚户区。改造后,兴隆台区政府斥资8800万元在此建设中国第一座以清水混凝土工艺建造的美术馆,也是迄今东北地区最大的美术馆,总建筑面积11331平方米,2006年落成,当时25岁的胡永桥成为辽河美术馆最早一批员工。

  胡永桥清晰地记得,开馆不久,搬运工在装卸展画时嚷嚷着:“这是些啥玩意,看不懂,纸还硬,拿回家烧火都不好烧。”两年后,同样还是这个工人搬运画作,审美眼光显然提升了不少。“哎呀,这批画好哇!”胡永桥问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工人答:“这美术专业咱不懂,要说怎么好咱也说不上来,反正就是看着觉得好。”

  艺术的滋养如丝丝细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最初观者寥寥到如今每年吸引游客近30万人,辽河美术馆累计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外地观众过半数,成了“网红”聚集打卡地。

  季羡林先生说,文化一旦产生,立即向外扩散。

  以辽河美术馆为原点,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辽河民俗博物馆、房契博物馆等结伴而来、聚落而居,十余家博物馆组成的文化部落蔚为壮观。

  这其中,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与辽河美术馆并肩而立,是中国首家以楹联书法墨迹为馆藏主题的博物馆群,馆舍10栋,建筑面积20848平方米,由兴隆台区政府携手老祖文化商厦共同打造。该馆馆藏数千副楹联书法墨迹,主馆展出清代以来名人楹联墨迹,包括康熙、乾隆、康有为、梁启超、黄宾虹、张大千等名人先贤、书画大师的楹联书法真迹。这些书法作品均是收藏家祖继东20余年来活跃于国际国内各大拍卖会收藏而来的原迹,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楹联书法收藏第一人。

  开馆至今,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接待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收藏家、书法家、楹联家,社会团体,参观者近7万人次,单个参观团体最多达到1200人。

  前不久,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负责人有意在盘锦打造艺术品拍卖交易集散地,在博物馆群考察时不住点头:“我们做艺术品投资,看中的不是城市规模的大小,而是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看到你们的博物馆类别丰富,我们就有信心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思考:历史上,许多新兴城市都曾被戴过“文化沙漠”的帽子,比如纽约、上海、香港等。但这顶帽子阻挡不了新兴城市文化发展的步伐,也阻挡不了其中一些城市成为区域性或国际性的文化中心。

  兴隆台区亦然,当下,以辽河美术馆为“文眼”绵延而成的博物馆群落,正在隆起城市文化新高地,形成盘锦新文脉,打通城市新商脉。这片昔日的棚户区,如今房价蹭蹭上涨,商超密集兴旺,游人络绎不绝,已成为盘锦市内最炙手可热的区域之一。

  向外辐射,拓展文化增量,一个崭新的文化艺术街区——兴隆台区广厦艺术街正乘风而起,成为高颜值文化商业地标。

重塑文化街区 艺术融于烟火

  初秋时节,傍晚时分,AAAA级旅游景区——兴隆台区广厦艺术街上,66岁的油画家查理头戴牛仔卷檐帽,身穿红色格衬衫,准时出摊为游客画像,价格随意。

  查理本名查树仁,是广厦艺术街聘请的上百位艺术家之一,自这条街开张起就在此写生。目睹这条街从最初的门可罗雀到如今门庭若市,他由衷感到欣慰:“感谢兴隆台区政府给我们艺术工作者提供的创作空间,在这里我感觉心很静,花了两年时间创作的《老爸》入选了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说话间,查理周围的名家画苑、雅致茶艺、精巧糕点、非遗等店铺灯光纷纷亮起,步行街中央潮品摊位鲜亮的多巴胺色系装饰风格让人心动,远处飘来了乐手吹奏萨克斯的旋律,恰似微风拂过心田,小吃摊位香气飘来,人流纷纷驻足品尝,整条街顿时热闹起来。

  广厦艺术街总经理张悦穿梭于人流之中,不时查看商铺营业情况,她告诉记者:“这条街区的业态经过调整后,艺术融于烟火之中,文艺范儿不再高冷。”

  2016年,广厦艺术街落成,长850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由14栋主体建筑构成,以大型天幕围合出半开放式空间,成为一座令人称奇的“空中艺术城”。最初这里定位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了160多位艺术家入驻,因为小众倾向红火过一阵就偃旗息鼓了。

  2022年,张悦临危受命担纲广厦艺术街总经理,大刀阔斧地推出文化夜市,文艺腔调依旧,招引了182间创新能力强、自带流量的静雅店铺入驻,营造一站式文化旅游场景。

  街区艺术氛围浓郁醇厚。在艺术界地位显著的云峰画苑落户于此,展示着各类高品质艺术佳作;盘锦苇艺非遗工坊充满盘锦地域特色,展现着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辽河口中医古籍博物馆收藏近万卷中医古籍,为研究中医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以文化夜市为载体,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在此勃兴,广厦文化嘉年华、国际儿童艺术节、盘锦摇滚音乐节、守望新年非遗主题文化活动、艺术品拍卖会等主题活动雅俗共赏,打开了城市流量密码,吸引了省内、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特别是夏季广厦文化嘉年华活动,游客达60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超过4000万元。

  今年以来,广厦艺术街日均客流量6000人次以上,周末可达上万人次。大数据显示,这里游客回头率占25%左右,也就是说,除了盘锦本地固定游客外,外地游客占了消费大头。

  “现在这条街上店铺空置率为17%,不是没有商家来,是我们严格控制标准,不符合街区文艺气质的店铺我们的态度是宁缺毋滥。”张悦说。

  随着在抖音、小红书上不断刷榜,当下,已成功跻身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广厦艺术街正在争创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传承非遗文化 辽河味道溯源

  “咱盘锦人爱吃。”在盘锦,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为这一说法提供佐证的是,一到傍晚时分,这里的饭店食客满满、觥筹交错。兴隆台人更爱吃,作为全市核心区,这里人流集聚、餐馆密集,是全市的中央厨房和美食橱窗。

  近几年,兴隆台人发现,饭店里人流越来越密,食客中操南腔北调的越来越多,很多外地游客专为这里的辽河口渔家菜而来。

  餐饮之于旅游,有这样一个说法:93.1%的游客将美食体验列为旅行主要因素,希望通过美食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及民俗。

  而辽河口渔家菜作为辽菜民间菜的一个分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里,起初辨识度并不算太高,能在今天被广大游客认可,创建福德汇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张嵩、辛亚萍夫妇功不可没。作为辽河口渔家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挖掘梳理的“辽河口渔家菜特色食材加工技艺与习俗”入选辽宁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精心推出的蒲笋炖肉出现在央视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碱蓬草蒸饺、河蟹豆腐出现在《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中,淡而无味的蒲笋、又涩又咸的碱蓬草等辽河口食材经由他们挖掘、烹饪名扬天下。

  位于辽河文化广场的辽河民俗博物馆,是张嵩、辛亚萍深入民间挖掘隐匿食材,历经20余年收集民俗老物件,自筹资金建成的,如今已是外地游客必逛之所。开在其中的辽河渡口餐厅,是吃饭的地方,也是辽河口美食的展示之所,堪称舌尖上的博物馆。

  辛亚萍说:“盘锦辽河口三角洲地区是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的入海口,冷水海域与大河交汇,退海之地滩涂广袤,地下盐卤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四季分明的气候让这里食材的时令性显著,我们追求的是不时不食、不地不食,在手艺上遵循民间传统,向下扎根,溯源产地,不学大师学大妈,让大家吃出辽河口文化的传统和味道。”

  辽河口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洪琦认为,直接或间接取自民间的食材食艺,构筑了辽河口渔家菜的基石。辽河口渔家菜的食材构成是相对稳定的,即海鲜、河鲜、湿地物产。它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所含纳的菜品会呈现一个愈趋丰满的动态过程,尽管它目前就已经很丰富了。

  今年,福德汇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功获评国家级高技能培训示范基地,落户辽河民俗博物馆内,面向全国及海外开展非遗辽河口渔家菜培训项目,不仅系统开展烹饪技艺培训,还创新融入互动体验环节与美食竞技比赛。这种“博物馆文化+非遗美食”的融合模式,打造出兴隆台区文旅新场景,让培训基地成为兼具技能传承与旅游价值的新地标。

  传承非遗,溯源辽河味道,如今盘锦市适时推出《盘锦市地域饮食文化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挖掘辽河口渔家菜等地域美食。目前,以辽河口渔家菜为代表的盘锦餐饮业正在构建地域美食品牌矩阵,借由美食文化的发酵效应,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拉动文旅消费大幅增长。(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记者王刚)